< 回上頁

何谓创新?

人资观点

每个人都相信创新是企业振兴营运的利器,也知道除了做生意、搞生产等工商事业外,农、渔、牧、矿以及文学、艺术、传播、设计、科学、政治等,还包括思想,也都能借创新而获益,但是多少人了解创新?多少人懂得怎么创新?又有多少人把它当作口号,要求别人创新,却搞不清目标与方向,得不到成果?

创新(Innovation)主要在除旧布新,是谓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」,因此创新不同于发明(Invention),发明是创造一种全然新颖的事物,而创新乃循旧的事物加以改造,使之更能满足用者的需求,符合用者的需要。

每个人都相信创新是企业振兴营运的利器,也知道除了做生意、搞生产等工商事业外,农、渔、牧、矿以及文学、艺术、传播、设计、科学、政治等,还包括思想,也都能借创新而获益,但是多少人了解创新?多少人懂得怎么创新?又有多少人把它当作口号,要求别人创新,却搞不清目标与方向,得不到成果?

创新(Innovation)主要在除旧布新,是谓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」,因此创新不同于发明(Invention),发明是创造一种全然新颖的事物,而创新乃循旧的事物加以改造,使之更能满足用者的需求,符合用者的需要。

发明事物可谓高明的创意,但属于发明者自我的见识或需求,未必存在着广大的需求或立即的市场,通常需耗时费力去开发市场。创新由于是除旧布新,已见既有的需求,是从立即需求的市场,再开辟蓝海市场,故更易见到局面。

从需求的角度来看,驱使创新的动力在不满或不便,从供给的角度来看,驱使创新的动力则在质疑或好奇,而动力的本质则是关注与思考。质疑或好奇产生关注与思考,思而有得或有识就产生创意,由创意而行动,实际地创新事物。

由于对人、事、物、财的现状有所不满或挑剔,要求它可以更好,可以有更多的用途、用法、用户或用处,故从不同的观点或角度,观察事物的特性和功能,找出它更有效和更受用的价值,进而思考怎么变和怎么做,在悟出创意后展开行动。创新必须使价值有所增长或用者有所受益才具意义。

我们知道,价值有使用价值与交易价值之别,譬如阳光、空气,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易价值,而多数的事物,都会有交易价值,差别只在高低与贵贱。事物之为用,源自于用者所认同的价值,反过来说,影响事物价值的差异,在于它的应用与受用,以及是否让用者甘愿付钱取用。

每个人读书、求学,目的都在获得知识,以求不必于人生路上盲目冲撞,无能立足于社会。但得到知识而不能用或不知用,那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易价值,最多只用来耍耍嘴皮子,显示自己知识渊博或资讯丰富,即使知道有何意义?这样的功用又有何交易价值?

把所知的资讯用来说书或用来分析发表论述,只要能引人入胜或使人受益,也稍有所用,即使因物以稀为贵,有人愿为取得资讯而付费,那也非高价,显示不出价值,要使得知识变得更有价值,须转知识为智慧,在「用」字下功夫。

四十多年前的台湾,年轻人个个想创业,当时开创的意识蔚为风气,于是流传着一句话:「街头上掉下块招牌,砸中的三个之中,必有一个是老板」。二十年前风气转向,年轻人只想就业,取得「钱多、事少、离家近」的工作,只图轻松、只做职工,只想在冷气房工作,养成坐待薪资、奉命行事的心态,失去宏观事物的能力,不知如何运用知识与智慧,淡化了竞争与创新的意识。

人没有竞争与创新意识,就不会「比较」,不会在乎价值的差距,不会想要改善或改进,不知创造更好的价值。或许有人会说,不想因处处与人比较,以致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,失掉尊严与自在,情愿节衣缩食。想想若是人人皆如此,就没有科技或物质等的享受,也不会有发展与进步,只显示无能。

要想恢复创新意识,就得善用「关注、比较与思考」,去挑战事与物,从知识中产生见识,朝「爱用、多用、广用、常用、深用与受用」的方向去创新事物,让用者受益且愿意付费,使得事物不断地更新价值。

知识有几个不同的层次,从「知情(Know-what)」、「知理(Know-why)」、「知用或知法(Know-how)」,到「知变(Know-change) 」,进而「创新(Know-create or Innovation)」。

知识涵盖知情与知理,是两个不同的层次,知情属于知的层次,知理则属于识的层次,但知识不等于智慧,因为智慧落实于应用,光有知识而不知用,见识不到智慧的价值。不懂得运用知识,谋生就不容易,无法形成能力,去与别人竞争。

「知」让自己得到资讯和常识,知道存在或发生什么事或物,有什么情况,对自己有益还是有害,见到或碰到它该怎么办。「识」则让自己知道为什么,懂得辨别是非与利害,什么可做、什么不可碰。智慧包含「知用、应变和创新」,除了知道怎么用,还知道如何应变或趋吉避凶,如何创新事物与价值。

随手拿身边的牙签来看,早期的牙签只见木质,但为了方便,人们抓起身边的细长物,譬如火柴棒、回纹针等来剔牙,为了降低价格,木签改为竹签,然而这些牙签都不能清净全部牙缝,遂有牙线的发明。牙线功效昭显,但是花费大,使用上让人感觉浪费,有人发明牙线与牙签一体的塑胶牙签。

塑胶制品能大量产制,在仿冒与价格竞争下,品质出现问题,遂有不同设计的塑胶牙签出现,这种牙签一端尾部如芒刺,用来增加剔除的功效,但挺度不够,不便使用,乃再出现一种高价、重复使用、头端细毛的铁线牙签。这些演变,是一贯的知与识与用,重覆「不满、应变和创新」,印证牙签使用与创新的智慧。

事物要「能知」、「能识」而后「能用」,能用则「力」自然形成,是所谓的竞争力。科学是项行动的学问,借不断地尝试与犯错,以得到成就和见识,从而创新事物。创新也是行动的学问,其脉络循着不满或质疑,进而比较与思考,从而领悟与产生创意,再进而动手做尝试,从不断的试做中创新事物。

人才的价值,在不断的实做中产生经验,经验让人累积智慧,但创新讲究除旧布新,不能迷信成功的经验,因为环境是动态与多变的,可以参考但不能重覆地依赖一种成功模式,否则思想容易僵化,容易墨守陈规,必须懂得另辟蹊径和随机应变,才会有所创新。经验的价值不在经历什么事,而在从做事的经历中学到什么?领悟了什么?增加了什么见识与能力?遇事是否能有所创新与应变?

在企业工作,最不希望身陷官僚文化,或遭逢只知按部就班的主管,那会抹杀创新的意念,残害人才的成长。长官们!请放手让下属去做事,只追求结果不要盯着过程,让下属勇于尝试,从实做中体会与领悟,进而创新事物,分享大众。

(作者/许川海现任五零七零社会型企管顧问公司资深顾问)

订阅/取消电子报

选择您欲订阅/取消的类型

订阅电子报

已经是会员了,马上登入,即可订阅电子报

还不是会员吗?免费注册

订阅电子报

尚未通过Email验证?马上验证

验证成功后,即可订阅电子报

本网站不支援IE8浏览器,如您要填写履历及使用功能,

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IE9以上 / Mozilla Firefox / Google Chrome

關閉
本网站最佳浏览呈现,请使用Microsoft IE9以上 / Mozilla Firefox / 百度浏览器 / 360安全浏览器